映月。短語


禪宗的論集裡皆是談到"無心成佛""無心解脫",
"無心"相對的就是"有心",
"無心"與"有心"是佛教的專用術語,
如果不明確的定義,
就會變成雞同鴨講,
形成說者無心聽者有意(有心有意),
又有甚麼心,甚麼意?

越簡潔簡短的文字,語意越模糊越曖昧,
隨人隨意聯想與解讀,
往往是南轅北轍。

你這個人是個"無心"的人,
一般人大都會認為是,
你這個人是個"沒良心"的人,
或是心不在焉的人。

菩提達摩的"無心"論,
通篇都在論述無心的義理,
這就是對無心下了定義。

"無心"我這麼地來解釋,以鏡為喻,
鏡子無雜染光明皎潔,如實映照外鏡萬物,見實相。
"有心"如鏡面受到了污染,扭曲了外鏡,看不到真實,

這個污然來源就是"有"著各種的思想意識型態。
"有心"就是有頭腦,"有"著各種的思想意識型態(心智,
也就有了煩惱心,

"有心"的人就是頭腦的奴隸,
無心的人是說不被頭腦奴隸綁架的人,
無心是超常的人,
無心也就是吾人的真心自性(本性),

究竟的"無心"是超越"有"與"無"的真心,吾人本具真心,
說"真心"一般人聽到了又會想成,
世俗你到底對我有沒有真心,還是無心...沒良心的人....。
真心相對假心,
真假俱泯,只好說"無"來讓人去領悟真實義。
讓人達到水月相忘,能所俱泯,進入一真法界,
究竟的"無心"不是相對的"有心",
有無俱泯的"無",還是會慣性的聯想與誤解,
所以乾脆說是人人本具的"自性",
或是人人本具的"佛性"。

自性從不參與輪迴,乃至從未染著亦未曾淨。
縱經千萬輪迴,其心性依然清淨如佛,
只是眾生不覺不知。

人死腦亡,真心自性依然不生不滅!永恆長存!

當心智(頭腦)停了下來,自性就開始對著你發光!

「恰恰用心時,恰恰無心用。曲譚名相勞,直說無繁重。
無心恰恰用,常用恰恰無。今說無心處,不與有心殊。」
法融禪師的這首偈語,就有著千百種的解讀,

真心自性與我們的"心智"(頭腦)又有甚麼關係?
就如同大海的本體是水,"心智"就是波,
波只是水的一種作用,'
離開了水就沒有波。

以"一心鏡性"來說就是,
我們有平靜的心而擁有專注的大腦,
為人在世不可能沒有頭腦而存活,
因此心與腦相依,
也就是說吾人的自性與心智互相依存,
而心是主人,心智是僕人是工具,是賓,
卻莫喧賓奪主,
喧賓奪主是煩惱的來源,
若能聽心說話就是安詳來源,

禪修就是讓頭腦暫且關機,
讓頭腦進入休養,
休養後頭腦運作清晰,
才可大用與妙用,
才可清心無惱,
這裡的心字是指肉體的腦,
才可清新無惱!

佛家經典裡的心字,
有時後意指物質的腦,
有時候是指我們的心理,思想意識。
有時候是指非物質的腦,我們的真心。
有些地方是說整體,心腦一體,

所以禪師說:
今說無心處,不與有心殊。

這是一體的兩面,
能有生命的現象,
就是一體兩面的作用,
所以心腦相依,
要有專注的頭腦來做事,
當下也有平靜的心,
盡管海面上是驚滔駭浪,
海底的深處仍是寧靜不動的。

殘月2020.03.07